甘孜日報 2017年08月21日
■張銘
十多年來,自己或和朋友同登石經山多少次,已記不清了。她樸實無華的美和鍥而不舍的“石經精神”,讓人流連忘返。
石經山在房山云居寺以東,海拔450米,是房山石經刊刻起源之處,其風景秀麗、景色幽靜,遠視山峰環(huán)繞,宛若蓮心,似印度古天竺圣地,故有“小西天”之稱。石經山原名為白帶山、莎題山,后因藏石刻佛經而稱石經山。
房山石經的開山祖師靜琬,在隋代大業(yè)年間(公元605年至618年)于石經山刊刻石經,從而拉開了千年刻經的序幕,此后歷經唐、遼、金、元、明,代代續(xù)刻,綿延1039年,共造石經14278方,成為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的石刻圖書館。
來到山腰處,藏經洞便出現(xiàn)在眼前。藏經洞從南至北鑿有九個,下層兩洞,上層七洞。其中第五洞在上,是最大的一個,名為雷音洞,為天然形成,而后稍加人工修飾。它是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佛殿,其建成時間是隋朝大業(yè)十二年(公元616年),距今已有1400年。房山石經最初所刻146塊石經,其中包括世界上現(xiàn)存最早的、完整的漢文版本隋代刻經《妙法蓮華經》,就鑲嵌在這不規(guī)則的方形洞內。
靜琬和他的后繼者們一代又一代刻經不止的精神,與這些石經一同長存世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