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孜日報 2022年05月20日
晾曬鹽白菜。
清洗白菜。
精心制作鹽白菜。
給白菜抹粗鹽。
腌制鹽白菜。
為制作鹽白菜精選的本地大白菜。
色澤誘人的鹽白菜。
◎本網(wǎng)記者 李婭妮 文/圖
倚山鄰崖闊田開,茶馬道上客商來。車填峻嶺馬滿隘,紅軍勝戰(zhàn)定安泰。位于瀘定縣南邊的興隆鎮(zhèn)化林坪村,曾是茶馬古道上的“西陲首府、第一重鎮(zhèn)”。從明朝末年到民國年間,一代又一代背夫與馬幫從這條深山中石板路上走過,一批又一批文人和商賈在這個峽谷中的商貿(mào)落腳,南北各處的飲食習慣交融成為獨特的人間煙火。最為平常的白菜,也被時光雕琢成為貯存著山水靈氣的鮮活之味。
這種由清代駐軍帶來的腌制配菜,逐漸在化林坪得到普及,近100年間,經(jīng)李汝珍、嚴成英、周振良、張恒芬四代人因襲、傳承、改良,鹽白菜成為我州茶馬古道沿線上最為獨特的味道坐標。
生于1895年的李汝珍,本是漢源縣戶莊鎮(zhèn)一大戶人家之女,從小便學習各種家務(wù),并識文斷字,精通廚藝。成年后,李汝珍嫁入瀘定化林坪周家,協(xié)助周家人經(jīng)營客棧,為來往客人提供餐飲服務(wù)。她的拿手菜,便是鹽白菜炒臘肉。每當客人在飯桌前等待之時,只見李汝珍把灶頭上方那煙熏火燎多日的臘肉取下,以山泉水煮熟切片,在柴火大鍋里微煎慢熬,滋滋吐油之際放入醬黃色的鹽白菜絲翻炒稍許,便起鍋端上。這道鮮咸適宜,滋潤可口的菜肴,常常讓茶馬道上來往的人們暫時忘卻奔波勞碌之苦,沉浸在這深山中的自然美味中。
舊時化林坪家家都做鹽菜炒臘肉,為何李汝珍卻能在周家客棧的灶上烹調(diào)出這獨一份美味呢,原因就在這鹽白菜上面。據(jù)周家后人講述,李汝珍當年對鹽白菜的制作頗為在行,從選材、抹料到腌制、晾曬,每個步驟每一種材料都非常講究。她用作腌菜的食材需葉片長肉質(zhì)厚的半包心本地大白菜,花椒粉則選用麻香味醇的漢源花椒,所需之水必須為本地山泉,她還特意在腌制時加入茴香苗、藿香葉等香料,在木桶或水缸上以巖石加壓更是匠心獨具。精心制作的鹽白菜,常常晾曬于客棧屋檐下或墻外各處,以其醇香之味吸引客人前來。久而久之,周家客棧鹽白菜的美味之名被背夫們帶到各地,“鹽白菜炒臘肉”也成了茶馬古道上的一道名菜。
后來,隨著川藏公路的通車,化林坪不再處于交通要隘,許多定居幾代的生意人都搬至山下居住,興盛多年的古街古市就此蕭條。但李汝珍仍勉力維持,使周家客棧經(jīng)營持續(xù)至上世紀70年代。其間,她將鹽白菜的制作技藝,全盤交給自家的兒媳尹成英。生于1928年的尹成英,是瀘定興隆鎮(zhèn)鹽水溪村人,其成年后便嫁入鄰村化林坪周家,隨婆婆李汝珍學習廚藝,經(jīng)營客棧。后來,客棧雖中落,但尹成英卻把鹽白菜的腌制技術(shù)傳承下來,并將其晾曬的環(huán)節(jié)改良,經(jīng)她手腌制出的鹽白菜,更加精致入味。
改革開放初期,尹成英又將“周氏鹽白菜”的腌制技術(shù)交給了兒子——生于1950年的周振良。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,周振良每年都會依古法腌制晾曬鹽白菜,主要供給自家食用,也會贈送一部分給周邊的親朋好友。
多年間,周振良對腌制過程的用鹽比例、浸泡發(fā)酵的時間控制,晾曬時的朝向等制作鹽白菜的細節(jié)多次作出數(shù)據(jù)測試,將古法工藝進行了科學創(chuàng)新。他制作的鹽白菜,鹽味盡入、酸度正好、色澤金黃、椒香醇臻,用于炒制臘肉、鮮肉配菜、包子餡料均為上佳食材。
隨著道路交通條件不斷提升,城鄉(xiāng)面貌日新月異,各種物資持續(xù)豐富著鄉(xiāng)村人們的生活,依托附近牛背山、娘娘山等旅游資源,化林坪村成為瀘定縣重點打造的鄉(xiāng)村旅游集散地,這個昔日茶馬古道上的重鎮(zhèn),再次興盛起來,一餐鹽白菜炒臘肉成了游人們向往的鮮活之味。
100多年間,周氏家族代代相傳的鹽白菜制作技藝,也被傳至其鄰居張恒芬的手上。這個聞著隔壁鹽白菜香味長大的村里人,如今已是周振良每年制作鹽白菜時的好幫手,她在推廣這道山珍美味的同時,也致力于挖掘其背后豐富的文化傳承。
“自給自足”的家庭作坊式生產(chǎn),讓鹽白菜顯得尤為珍貴,這種風味獨特的食品已經(jīng)成為化林坪村的“孤品”,掌握古法腌制晾曬技術(shù)的人更是寥寥無幾。
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