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孜日報 2017年06月09日
■肖宵
建筑沉淀著城市的文脈、展示著城市的性格、承載著城市的精神。上期欄目,我們了解到了康定天主堂這幢哥特式建筑的美輪美奐,在教堂之中追尋到了巴黎外方傳教會在爐城經(jīng)歷的坎坷。本期欄目,我們將繼續(xù)沿著天主教會的傳教之路,為您講訴當年爐城第一高樓——真元堂的前世今生。
19世紀末,天主教在爐城雖然發(fā)展緩慢,細細想來,西洋產(chǎn)物遠渡重洋,能在藏邊立住腳跟已實屬不易。類似情況,外國傳教士們在云南的活動便遭到強烈抵觸。
18世紀中葉,巴黎外方天主教士進入云南迪慶,他們建立教堂、發(fā)展信徒,在強大的藏傳佛教勢力中,極艱難的存在著,由于歷史傳統(tǒng),部分百姓不能容忍天主教士的傳教活動,引發(fā)了阿墩子教案和維西教案。在維西教案中,憤怒的群眾焚毀了瀾滄江、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,殺死了法國傳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。當時清政府迫于外國壓力,立即平息事件,并予賠償,同屬巴黎外方傳教會管轄之下的康定教區(qū)也因此獲利。
傳教士們便將這筆不菲之財,用來修建康定地區(qū)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座教堂。
雖然外國傳教士在爐城多有出現(xiàn),但他們大多只熟識教規(guī)教義,不懂建筑學說。而當時爐城內(nèi)的建筑幾乎全數(shù)是漢藏風格,本地匠人拿這“洋教堂”更是無從下手。因此教會不得不到內(nèi)地求助能工巧匠,加之圖樣設計、材料制作諸多周折,這座名為“真元堂”的哥特式教堂前后歷時5年方才完工,建成之后已是清末民初。
1916年,一幢設計精巧,工藝精湛,建筑宏偉的西式教堂矗立在爐城老陜街前方,它坐落的位置,正好是今日情歌廣場正中央處,可謂是當年爐城的中心建筑。偌大的“洋教堂”一時讓爐城人嘆為觀止,貧苦人家趨之若鶩,教會得以迅速發(fā)展。
由于信徒的迅速增加,天主教會開始不斷的擴大規(guī)模,向陽街天主堂,時濟山露德圣母堂一一修建。到了1924年,教會又以3000兩銀從明正土司處購得南門外大量土地,并在此修建了用以紀念修女德肋撒的德肋撒堂,該教堂雖曾經(jīng)被拆除,但現(xiàn)已重建于康定新城。現(xiàn)今的德肋撒堂,堪稱全州規(guī)模最為巨大,設計最為獨特,外觀最為精美之教堂。
天主教落戶康定,給人們帶來的并不僅僅是異國的不同信仰和建筑風格,教會在此地廣濟窮困,開辦醫(yī)院,創(chuàng)建學校,可以說第一次讓居住在中國腹地的康定人接觸了西方文化,并受惠于近代醫(yī)學。
當年在爐城穿梭往來,忙于傳教的外國人相當之多,而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法國人華朗庭。此人于1924年至1949年期間一直擔任康定教區(qū)主教一職,除了傳教之外,他本人對藏區(qū)文化亦頗有興趣,業(yè)余時間便加以研究,以至這位華主教后來成為了爐城之中屈指可數(shù)的藏漢通曉的外國人。
到了解放之后,洋教士們悉數(shù)回國,康定天主教進入了本土發(fā)展階段,幾十年間教會事業(yè)從未間斷,教友們也經(jīng)家庭影響傳承至今??上У氖?,當年在爐城中央鶴立雞群的西式建筑真元堂卻因一場意外毀于一旦,以至今日人們永遠無法欣賞到它的風采,只能通過照片追憶往事。
真元堂雖然化為烏有,但在近年的民族宗教優(yōu)厚政策支持下,康定全體教友通過努力終于使得天主教會在本地獲得長足發(fā)展,新建的幾處教堂也為爐城添上了幾分奇麗之姿。其實天主教這樣的“舶來品”,能在爐城發(fā)展延續(xù),本身就說明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,而教會在康定也與其他各類宗教文化相互影響,從而形成獨具爐城風格的天主教文化。
清晨,在虔誠動聽的頌歌聲中,我們放佛能夠感受到當年傳教士們東入爐城的艱辛之路。而作為茶馬互市重鎮(zhèn),藏漢文化交融中心的康定,不知曾吸引了多少外來之客,傳教士進入爐城之路,正是茶商們運貨之時鋪就,下期欄目,讓我們重回古道,透過慢慢風雪,一同去感受那艱險極致而又滿載希望的茶葉之路。
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