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甘孜日報》 2014年05月13日
務工人員在管理大棚蔬菜。
村民在觀摩蔬菜大棚。
■ 記者 馬建華 文/圖
蔬菜大棚外涼風習習,蔬菜大棚內高溫難耐,但蔬菜大棚內卻人頭攢動、人聲鼎沸。村民們看到大棚內一兩尺長的茄子,一排排茄子整齊劃一,大開眼界,不由得發(fā)出嘖嘖贊嘆,紛紛向公司技術人員討教先進的種植經驗。
這是5月7日記者在瀘定縣德威鄉(xiāng)磨子溝村由甘孜州盛煌農業(yè)開發(fā)有限公司創(chuàng)建的蔬菜大棚里看到的一幕。
德威鄉(xiāng)黨委書記康霞告訴記者,盡管該鄉(xiāng)具有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,但由于村民沒有接受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種植技術,農業(yè)基礎設施落后,農業(yè)產業(yè)結構過于單一,村民增收致富難。
2012年底,瀘定縣整合扶貧兩資產業(yè)項目,投資298萬元,其中村民投工投勞折資98萬元,啟動實施了無公害有機蔬菜產業(yè)化基地建設工程。
“這個工程投資雖然不算大,但對我們村來講,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(fā)展機遇,光靠兩資項目資金,要新建7公里的田間道路和10公里的灌溉渠,顯然缺口很大。在縣鄉(xiāng)黨委政府的支持下,我們啟動了村民‘一事一議’制度,讓群眾心甘情愿地投工投勞,解決了資金缺口的問題。”村長李正章說,如果沒有兩資項目的支持,沒有村民自覺自愿的投工投勞,就沒有今天這樣規(guī)模宏大的蔬菜大棚。
“我們山東壽光蔬菜公司是2012年瀘定縣引進的農業(yè)開發(fā)有限公司,目前,我們經營管理了7個鋼架大棚蔬菜,其余6個由村民自行管理。”盛煌公司負責人看到有如此多的村民慕名參觀培訓,心情很高興,和記者侃侃而談。“做大做強和追求效益最大化,是每個公司追求的終極目標,但我們還是想把先進的種植技術教給村民們,希望通過技術指導,讓他們盡快富裕起來。”
“長得綠油油的蔬菜,真是逗人愛,要是我能夠掌握這些先進的種植技術,我就不出去打工了,我也整一個蔬菜大棚,在家門口就能夠掙大錢。”村民王基貴用手指卡長勢良好的茄子,激動地說。
“盛煌公司來這里開展蔬菜大棚建設以后,每畝每年按照1500元的標準支付了村民的土地流轉租金。我是外地嫁到這里來的,沒有土地,他們雇傭我來務工,每個月按照1800元支付我的工資,每個月還可以休息兩天。”正在大棚里摘水果番茄的村民陳國蓉知足地說。
“去年10月,我們公司和村民簽訂了分紅協(xié)議,按照協(xié)議,我們拿出產值的1%和農戶分紅。這樣的話,農戶每畝還有600元左右的分紅收入。農戶以土地和勞動力入股,與公司共擔風險,公司要拿出10%的產值作為農戶的報酬。去年,參與農戶人均收入增收2000元。更重要的是務工農戶還可以盡快掌握我們的種植技術。”盛煌公司負責人接過話茬說道。
“我們的水果番茄已經上市了,在瀘定市場上,每市斤可以賣到8元。公司老板說,一個不足兩畝的蔬菜大棚,就水果番茄一項的產值就可以達到15萬元。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”陳國蓉笑容滿面地摘水果番茄,心里盤算著,等學到了技術、掙到了錢,自己也能夠開一個蔬菜大棚。
蔬菜大棚是高投入,但也是高產出的產業(yè)。“我們引進技術含量高的蔬菜種植公司,主要采取公司+農戶+專業(yè)合作社的模式,讓公司起到帶頭引領示范的作用,鼓勵農戶自建新型鋼架大棚,發(fā)展有機蔬菜種植產業(yè),目前,周邊農戶種植有機蔬菜面積達到了400畝。”康霞說。
楊利平是咱威村的支部書記,他放棄在冷磧鎮(zhèn)生意紅火的摩托車行,通過盛煌公司的技術指導,他投資30萬元建設了7個普通蔬菜大棚,請了一名工人幫助管理。“我的錯季蔬菜已經見到效益了,四季豆批發(fā)價每市斤就是4.5元。青椒、茄子也即將上市。如果按照傳統(tǒng)種植,這些蔬菜起碼要等到7、8月份。”楊利平高興地說,多虧了盛煌公司的技術指導,有什么不懂的,他可以隨時過來請教。公司從種苗到管理都會向他提供全程服務。
“由于資金原因,我沒有搞鋼架大棚,但普通蔬菜大棚和露天種植的蔬菜產值相比,至少要翻三倍,傳統(tǒng)種植的畝產值在5千元左右,蔬菜大棚至少在一萬五以上。我相信,通過盛煌公司的指導,我種植高端蔬菜,收益一定會更高。”楊利平信心滿滿。
康霞說,為做大德威鄉(xiāng)無公害有機蔬菜的品牌效應,德威鄉(xiāng)規(guī)劃未來幾年,有機蔬菜種植面積將達到600畝(占全鄉(xiāng)土地面積的一半),蔬菜大棚達到60個。
據瀘定縣農辦負責人介紹,該縣將大力發(fā)展水果黃瓜、水果番茄、海椒、茼蒿、伊麗莎白甜瓜、茄子、絲瓜等錯季節(jié)農產品基地,打造“蔬菜大棚+農家樂”的特色鄉(xiāng)村旅游發(fā)展模式,讓農民學會用智慧賺錢,用科技賺錢。目前,該縣正在加緊開展“無公害”農產品認證,并將申報“有機蔬菜”,努力將“德威無公害有機蔬菜”品牌推向內地高端市場。
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