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餐歷史悠久,極具特色。制作藏餐的大部分原料是藏區(qū)自產(chǎn)的,花色品種豐富,味道各異。
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擺席方式很多。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據(jù)客人社會地位的高低來決定采用諸如盤中敬餐、手遞敬餐、餐巾敬餐、自主餐等用膳形式,還有素宴、葷宴之別。現(xiàn)代在家庭和集體的慶宴上,一般也像漢式餐,擺熱菜、冷菜、湯、主食及零食。
藏餐內(nèi)容分主食、菜肴、湯三大類。其主要佐料除甜食外,鹽是最基本的調(diào)味品,此外,還有姜、咖喱、花椒、香菜、藏茴香、胡椒、香薷、大蒜、蔥、野蒜、沙貝母、辣椒、孫粉等。這些佐料用法各異,對不同的食物烹任有不同的佐料要求。藏式宴席的主任、調(diào)味以及一天內(nèi)的配菜都很有講究,而且對飲食衛(wèi)生的要求也很嚴格。
藏餐主食主要有:
“麻三”:把優(yōu)質(zhì)糌粑、細酪粉和紅糖混勻,再用融化的酥油拌成半固體狀,然后放進模子里制塊并用酥油裝點即成。
土豆咖喱飯:先把新鮮酥油化熱,放人少許蔥把切成塊狀的羊肉倒人鍋里炒至半熟,加上小茴香咖喱、鹽等佐料,接著將土豆煮熟剝皮切成塊狀放入鍋里一起燒一會兒即成。上席時先將米飯盛入高腳銅飯盒內(nèi),上面加上土豆咖喱肉。
肉包子:將牛肉、板油和蔥一起剁細、加上佐料。面不發(fā)酵,直接和面而成。蒸熟后的包子,以吃時能流出湯汁的餡為佳。還有一種酪粉包,其餡是用細酪粉、少許豌豆粉和白糖混勻,然后用融化的酥油拌合而成的。
咪達:意為命名粥。佛教三大寺的僧侶獲得格西學位時,按規(guī)定應(yīng)向寺內(nèi)憎眾布施稠粥,以示慶賀。它的做法是:把米飯煮成稀粥,加少許鹽,再加上酥油、肉丁、紅棗、杏干、葡萄干,蓋緊鍋蓋,用小火燜上對小時,起鍋時再充分攪拌即成。
主食除上述以外,還有面食油煎窩窩頭、堿液和面壓成的堿面條、麥片粥、肉餡餅、簿餅等等。
藏式菜肴也很豐富,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有灌羊腸、羊肺。灌腸的做法是:把米煮成半熟,加肉末、羊血及首香、鹽、胡椒、野蔥等佐料,拌合后灌滿腸子然后煮熟冷卻,再切成一節(jié)一節(jié)油炒即成。還有灌牛腸,它的做法是用煮熟的青稞片、牛血和牛肝、肺等內(nèi)臟剁細拌合,加上佐料灌入牛腸,將它煮熟后即可食用。灌羊肺是先用面粉做稀糊,把各種佐料磨成細粉和水成汁,加少許香油調(diào)勻,然后灌滿羊肺,放入開水中煮片刻后撈出冷卻,再切成片油炒即成。在廣大牧區(qū)喜歡吃血腸、肉腸、肝腸和面腸。血腸的做法是:把切碎的肉丁、脂肪、調(diào)料和血拌勻后灌進小腸,放到開水禍里一涮兩滾,不等腸內(nèi)的血完全凝固就撈出,捏住兩端邊吃邊吮,味道鮮美。肉腸也叫油腸,用羊腸制作。在切細的碎肉丁里加上調(diào)料,從帶油大腸的細端往粗端邊裝邊翻,裝完后以慢火燉熟。面腸是用切碎的羊油放入攪拌成糊狀的面粉里再加調(diào)料灌制而成,除煮食外,還可將煮熟的面腸切成段,在火上烤著吃。肝腸灌的是羊的肝臟碎丁,再加適量的羊油和調(diào)料煮熟,鮮美脆嫩。
羊頭涼拌和牛肚涼拌是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。羊頭涼伴的做法是:將羊頭上的毛拔干凈后煮熟,然后將肉剔出來,加上喱哩粉、茴香和辣椒粉,用羊腦漿拌合印成。牛肚涼拌做法也相似,主要是牛肚必須煮透。還有炸牛肉、炸羊排骨、蘿卜燉牛肉、銀絲肉丁、烤蘑菇等等。
藏族一般禁食狗肉。此外,驢、騾、馬肉也在禁食之列。有些僧侶、佛教徒甚至禁吃魚肉、豬肉和蛋。
(藏餐種類繁多,不可能做到一文以蔽之,況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,藏區(qū)各地也有風俗、飲食習慣不一樣的地方,因此,本文只能當作參考,只概括出了藏餐的冰山一角。)